簽字、握手、留影,當勞模檔案移交接收程序完成的那一瞬間,掌聲響徹檔案館大廳。
1月17日,榆林市總工會、市檔案館舉行延安時期及新中國成立以來勞模和先進集體檔案移交接收儀式。自此,榆林勞模事跡作為史料“走進”檔案史籍中。
2024年7月,榆林市總工會正式啟動勞模檔案征集整理工作。市總工會副主席劉煜告訴記者,他們在整理過程中解決了三個難題。
由于年代較遠,加之不當的保存方式,致使不少資料存在紙張泛黃、字跡模糊、局部破損等情況,給整理工作帶來很大難度。榆林市總工會工作人員主動對接市檔案館相關部門,學習檔案修復知識,掌握去污、加固、修裱等專業技術手段,共修補破損原件287份,最大程度還原了檔案的真實性。
此次共整理挖掘出1943年1月至今以來的陜甘寧邊區榆林籍勞動英雄及模范工作者84人,組卷2367卷,內含75067頁資料。如何確保每一頁上的每條信息準確?又是一大難題。榆林市總工會工作人員多次實地走訪延安革命紀念館、南泥灣勞模工匠學院等地,查閱各地縣志、報紙雜志等報道上千余份,極力還原檔案的準確性。
針對有些勞模只留下了一張照片或者居住地址一兩條線索等信息不完整的情況,榆林市總工會工作人員任娟多次前往勞動英雄們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根據知情人士的回憶對人物事跡進行考證,并以勞模留存的照片、文件為選材翻拍制作了861份圖像。此外,還通過省檔案館調閱年代較久遠的勞模評選資料,協調各縣市區總工會、檔案館搜集整理原始資料。
微微泛黃的圖紙卷宗,一本本字跡工整的日記本……榆林市檔案館內,每一份勞模檔案資料都裹挾著訴說與感慨,從時間中流淌而過。
一張頭戴白帽、一臉青澀的紡織女工的黑白寸照格外引人注意。照片的主人公,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第一批表彰的全國勞動模范彭玉梅。
這張照片來之不易。原來,根據當時的勞模評選要求,登記表上的照片是用線縫上去的,40年過去了,照片早已遺失。榆林市總工會工作人員查找了上千份檔案,找到了幾張可能性較大的照片,并到彭玉梅家中查找翻閱老舊照片,幾經辨認無誤后才將其貼到了檔案中。
不讓每一位勞模的光榮歷程和光輝業績被埋沒,是榆林市總工會整理勞模檔案所秉承的信念。這份信念的背后,是對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記憶和傳承。
1943年11月,陜甘寧邊區第一屆勞動英雄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對大生產運動中涌現出的勞動英雄和模范工作者進行表彰獎勵。如今,82年過去了,在榆林這片熱土上,涌現出了越來越多的勞動模范。
“勞模檔案記錄了勞模的奮斗歷程和卓越貢獻,是我們傳承和弘揚勞模精神的重要載體,更是一筆寶貴財富。”榆林市總工會常務副主席李建林表示,將繼續推動建立勞模檔案保存與利用的長效機制,全面規范加強勞模檔案管理工作。(本報全媒體記者 張代棣)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