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書寫暖心篇章 繪就幸福圖景 ——商洛市總工會2024年工作紀實
本報全媒體記者 李旭東
春節期間,貨車司機愈發忙碌,他們奔波在城市鄉村,全力保障各行業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
在這特殊時刻,一場由商洛市總工會舉辦的為貨車司機送溫暖活動,向這群默默奉獻、以車為家、與路為伴的貨車司機送上了敬意與感謝,讓司機師傅在寒冷冬日感受到黨和政府以及工會組織的關懷。
關心關愛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積極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努力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創造更好的工作環境和發展機會,這是商洛市總工會近年來的工作重點之一。
回顧2024年,商洛市總工會大力實施“五大工程”,扎實開展“五大行動”,在加強職工思想政治引領、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提升維權服務質量、增進職工福祉、夯實基層基礎等方面持續發力,工會的引領力、組織力、服務力不斷提升。
信念鑄魂 凝聚職工向心力
2024年10月,商洛市總工會舉辦全市新任工會主席和優秀工會干部素質能力提升培訓班,授課講師結合商洛實際情況,深入淺出地講解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讓學員深刻領會精神實質和核心要義。
商洛市總工會將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通過舉辦專題培訓班、開展宣傳宣講活動等形式,將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深深植根于每一位工會干部和職工心中。
在“中國夢·勞動美”主題宣傳教育活動中,商洛市總工會通過舉辦勞模工匠宣講活動、組織勞模先進事跡展覽等形式,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特別是2024年4月舉辦的“勞模工匠進校園點亮青春匠心夢”活動,邀請勞模工匠走進商洛職業技術學院,讓該校學生深受感動。
活動中,3位勞模工匠以漫談的形式,分享了各自從普通一線工人成長為技能專家的經歷,當他們用親身經歷講述著勞動的艱辛與榮耀時,學子們的眼中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向往。這一刻,大家仿佛看到自己未來的模樣,也更加堅定了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的決心。
此外,商洛市總工會還廣泛宣傳勞模先進事跡,以全國勞模張淑珍為原型制作的廣播劇《茶山情》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欄目播出后,得到廣泛好評。這部廣播劇不僅展現了張淑珍的奮斗歷程和勞模精神,更在全社會營造了崇尚勞動、尊重勞模的良好氛圍。
激發熱情 展現職工新風采
在商洛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該市總工會始終將激發職工勞動熱情、展現產業工人主力軍風采作為工作重點。
2024年,商洛市總工會緊扣全市產業集群和重點產業鏈,組織開展了各類勞動和技能競賽。從紅茶加工到科學普及,從導游講解到藥膳美食,每一個賽場都見證了職工的智慧與汗水。
在紅茶加工技能競賽中,職工用靈巧的雙手和精湛的技藝,將一片片嫩綠的茶葉變成了香氣四溢的紅茶。在預防接種技能競賽中,醫務人員用嚴謹的態度和專業的技能,守護每一個孩子的健康。在環保執法技能競賽中,執法人員用堅定的信念和執法如山的精神,守護著商洛的綠水青山。
在全省首屆托育職業技能競賽中,商洛市職工代表更是展現出了非凡的實力和風采。他們憑借著扎實的專業技能和出色的表現,榮獲團體一等獎。
同時,商洛市總工會還積極推廣“五小”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他們以“工人先鋒號”創建活動為抓手,鼓勵職工立足本職崗位,開展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小設計、小建議等創新活動,全年培育市級以上工人先鋒號37個,新建市級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10個。此舉不僅提高了職工的技能水平和工作效率,更為企業創新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服務提質 增強職工幸福感
商洛市總工會始終將職工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斷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和關懷,加強服務陣地建設,提升服務質量,努力為職工打造一個溫馨、和諧、幸福的家園。
2024年12月26日,商洛市總工會與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文墨塑心”書法公益講座在市工人文化宮舉行,300名職工書法愛好者參加,授課講師吳平均以《中國書法的審美標準》為題,分享了他獨特的學習創作理念,并現場回答了職工書法愛好者的提問,激發職工學習書法的熱情。
去年以來,商洛市總工會不斷豐富職工生活,廣泛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設立了職工書屋、職工健身房等多功能活動場所,開展各類主題閱讀活動102場次、文藝輕騎兵進基層活動87場次、職工體育活動77場次,覆蓋職工6萬余名,極大激發了職工的參與熱情,營造了健康向上、和諧融洽的工作氛圍。
在“四季送+互助保障”活動中,商洛市總工會更是下足了功夫。通過籌集資金、組織志愿者等方式,為職工送去溫暖和關懷。無論是寒冬臘月還是炎炎酷暑,職工都能感受到來自工會的關愛和溫暖。同時,職工互助保障也覆蓋了越來越多職工群體,目前已達20萬人,全年為1460名職工發放救助金1450萬元。
商洛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總工會主席袁良善表示,2025年,市總工會將繼續強化職工思想政治引領,持續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廣泛深入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以及群眾性創新活動,持續提升職工群眾生活品質,努力推動工會工作創新發展,全面增強工會活力與服務能力。
責任編輯:蒲文楓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