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本報全媒體記者 張代棣
剪紙作品。
梁少華進行剪紙創作。
2月17日,西安市新城區易俗社內,梁少華靜坐于工作臺前,左手扶紙,右手執剪,翻折、穿行、游刃,隨著紙屑片片掉落,一幅栩栩如生的花旦剪紙躍然眼前。
“剪紙是指尖上的非遺,一種鏤空的藝術,從畫稿、定型到剪圖樣,需要多種技法并用。”梁少華介紹。打開他的工具箱,幾把使用痕跡明顯的剪刀和纏了布條的刻刀格外引人注目。自學剪紙十余年來,就是在這些“老伙計”的陪伴下,他創作出了千余幅剪紙作品。
用剪紙“定格”秦腔中的經典人物,是梁少華的“拿手好戲”。在他看來,剪紙不是簡單地拿起剪刀“咔嚓咔嚓”剪幾下,而是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剪紙可以把秦腔中的人物形象永久保存下來,秦腔本身的故事性又賦予剪紙一定文化意義。”他說。
為了讓剪出的人物“立得住”,梁少華拜師學秦腔,穿上戲服登臺演出,認真琢磨人物的動作、神態,細細品味舞臺上的悲歡離合。他告訴記者,只有真正入戲了,才能理解人物,剪紙的創作靈感正是來自這里。西安易俗社文化研究員的身份,也給了他更多近距離觀察戲曲演員的機會。從衣服上的花紋到頭冠首飾,再到舞臺上唱念做打,在這里,他可以看到甚至摸到每個細節,對創作幫助很大。
梁少華有個“寶箱”,里面存放了百余幅秦腔人物剪紙作品。細細瞧來,包拯的髯口根根分明,穆桂英戰袍上的鎖子甲竟用芝麻大小的鏤孔呈現,夫子盔的絨球以螺旋紋路營造立體感……每個細節都非常考驗功力。《黑叮本》里威風堂堂的徐延昭,《周仁回府》里忠義良善的周仁……在梁少華的剪刀下,每個人物兼具神態與形態。
作為00后非遺傳承人,梁少華深知創新的重要性。他在傳統剪紙中加入了當代審美,比如在處理人物嘴唇時,運用美術中的高光技巧,剪出來的嘴唇更加真實。他也不拘泥于傳統的單色表現形式,而是通過染色、填色技法,讓剪紙作品變得色彩斑斕。
2018年,梁少華加入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在這里聽了很多老手藝人堅守的故事,他下定決心,要從前輩手中接過接力棒,將傳統文化傳承好、發揚好。“我想讓非遺剪紙‘更年輕’,被更多人看見。”他堅定地說。
梁少華通過網絡平臺發布剪紙作品,受到了許多年輕人的喜愛。“巴掌大的一張剪紙,居然要花費60個小時。”“最難的是剪出人物的神韻,你做到了。”……在穆桂英剪紙視頻的評論區,網友紛紛豎起了大拇指。卡通版白素貞、剪紙相機以及最近火出圈的“魔童”哪吒……流行文化元素與卡通形象,他也能信手拈來,剪得惟妙惟肖。
如今,梁少華還受聘為西北工業大學藝術教育中心美育特聘輔導教師,給學生教授藝術相關課程。非遺手藝不能囿于課堂和工作室——抱著這樣的信念,他積極投身公益傳播活動,帶著工具走進商場、鄉村、直播間,將剪紙背后的故事講述得繪聲繪色,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吸引更多人走近剪紙、愛上傳統文化。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