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上午,農歷正月初二,秦嶺野生動物園大紅燈籠高高掛起,喜慶的年俗裝飾隨處可見,歡聲笑語在園區內回蕩,游客們的臉上掛著喜悅,處處洋溢著濃濃的年味兒。
大象犀牛館內,飼養員高彥已經開啟了忙碌的一天。此刻,他站在案板前,將蔬菜切成大小合適的碎塊。為何如此細致呢?原來,小犀牛的牙齒尚未發育成熟,得把食物弄碎,這樣的準備工作尤為關鍵。
去年4月,高彥榮獲“西安市五一勞動獎章”。這一榮譽不僅是對他個人工作的肯定,也是對秦嶺野生動物園動物保育工作的認可。
白犀原產于非洲熱帶地區,適宜生存溫度在18°C以上。為了讓它們在西安順利過冬,園區給館內配備了地暖。
高彥小心翼翼地靠近犀牛,專注查看它們的糞便、尿液,觀察其活動狀態,對它們的眼睛、鼻子等部位逐一檢查,確認無恙后,才開窗通風。
緊接著,他耐心沖洗地面、灑消毒水、添加草料。這時,游客陸續來到館內大廳隔著玻璃觀賞白犀。
高彥說,白犀是群居動物,喜歡和人接觸。每次我過去,它就用腳蹭我的腿,用眼睛注視著我,萌態十足。不過,白犀視覺不好,膽子也小,主要靠嗅覺和聽覺識別周圍事物。所以我們平時在大廳巡視的時候,會勸阻游客不要拍打玻璃,避免嚇到它們。
2018年,秦嶺野生動物園從南非進口5只白犀,填補園內該物種空白。2022年12月21日,第一只小犀牛“樽樽”誕生,這是我國西北地區首只成功繁育的白犀。2024年2月9日,第二只小犀牛“安妮”誕生。如今,園內已有7只白犀。
高彥和同事們通過長期觀察,積累了豐富的飼養經驗,摸索出一套適合本地的飼養方法,為白犀科學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他們發現,白犀喜歡溫暖濕潤氣候,愛曬太陽、泡泥漿浴,以新鮮青草、水果為食,還特別偏愛甜食。
高彥介紹,白犀的成功繁育,人為因素起主導作用,包括精心飼養、合理搭配飼料、根據環境變化采取靈活措施等。
“奶奶,快看!兩只小犀牛在玩呢。”下午2點,游客龔曉曉帶著5歲的孫女前來參觀,小女孩兒興奮得又蹦又跳,眼睛一刻也離不開小犀牛。龔曉曉笑著說:“春節期間門票價格有優惠嘞,這孩子很喜歡小動物,今天剛走完親戚,就催著我趕緊來。”
看著游客們開心的笑臉,高彥眼里滿是欣慰。“往后我會把食譜搭配的更科學,讓它們吃得好、住得暖,順順利利地長大。”他摸了摸口袋里的記錄本,“還要多搞些科普活動,讓更多人了解這些可愛的小家伙。”
天色漸暗,動物園慢慢安靜下來。高彥最后一次完成館內巡視,結束當天的工作……(本報全媒體記者 胡健博)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