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菲和趙夢桃小組成員在一起交流。(資料圖)
頭頂小白帽、身著白圍腰,穿梭于轟鳴的機器中,快速完成接頭、換粗紗、落紗等一系列工作;每上完一個班次,行走步數都達數萬步……
這是3 5 歲的紡織女工、陜西咸陽紡織集團一分廠紡部車間趙夢桃小組組長何菲每天的工作日常。
7 1 年前,在條件更為艱苦的車間內,原西北國棉一廠紡織工人趙夢桃從日復一日的勞動中起步,精益求精,逐漸成長為紡織戰線的勞動模范。
“老組長是那個年代的最美奮斗者。”何菲說,自己和同事們作為新時代的紡織女工,有責任讓趙夢桃小組這面旗幟不變色、更鮮艷。
“這是紡織行業的標桿”
一手拔紗管、一手找線頭,掛上鋼絲圈、繞過氣圈環。左手將紗管插在錠子上,右手再飛快地將線繞過導紗鉤,翻手掐頭……這個值車工每天要進行上千次的“接頭”操作,何菲每完成1 0 個只需3 0 秒,比行業標準足足快了1 6 秒。
動作標準以秒計算,不斷追求極致的背后,是無數次的苦練。早在就讀紡織技術專業期間,何菲心中就埋下了一顆夢想的種子。實習時,學校請來趙夢桃小組兩名退休師傅授課,她得知了“趙夢桃”這個光榮的名字。
“這是紡織行業的標桿。如果能成為趙夢桃小組的一員,就意味著是最棒的。”何菲說。正是為了這樣的目標,2 0 0 5 年畢業時,她沒有像多數同學一樣選擇去沿海地區的企業工作,而是應聘到原西北國棉一廠。
進廠培訓時,何菲的師傅是時任趙夢桃小組黨小組長李建茹。師傅要求極高:“我帶的徒弟,一定要比別人強”。可看似簡單的接頭動作,何菲卻怎么也練不好。3 個月培訓結束,何菲未能如愿進入趙夢桃小組。
看到同宿舍的室友進組,她“羨慕又不服氣”,開始暗暗和自己較勁。每天下班后,她主動加練,“別人練1 小時,我就要練2 小時”。
滴水穿石。進廠第二年,何菲在企業“夢桃杯”技術比武大賽中脫穎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趙夢桃小組。
“連做夢都在練習動作”
作為紡織行業的一面旗幟,趙夢桃小組只爭第一。工作辛苦、壓力大,值車時一個人至少要看4 臺車、上千個紗錠,如果工作缺乏計劃性,稍有不當就會造成纏皮輥和羅拉,嚴重時甚至會出現停機,影響紗線質量和生產效率。
“進入趙夢桃小組,我才深刻地體會到高標準、嚴要求的意義。”何菲說,組員們一忙起來,顧不上吃飯喝水是常態,甚至連做夢都在練習動作。
反復實踐中,何菲收獲了成長。2 0 1 3年,她在咸陽市紡織技能大賽中嶄露頭角,拿下冠軍。
2 0 1 4 年,原西北國棉一廠破產改制,成為咸陽紡織集團一分廠。搬進新廠房、換上新設備,沿用多年的老工藝卻沒了用場。
“用上新設備后,每臺細紗機的錠數從4 0 0 錠增加到1 3 9 2 錠,工作量大大增加。以生產‘棉滌1 8 ’品種為例,一個班次要換大約3 0 0 0 個粗紗,就算落紗工們一路小跑也來不及,機器空轉現象時有發生。”何菲說,而且每個粗紗重1 .3 5公斤,換起來極耗體力。
為打掉“攔路虎”,何菲摸索出一套“寶塔式分段換粗紗”工作法,替代原有的整段換粗紗法,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為解決新設備使用后不同工種工作量不均等問題,她又萌生了推行值車、落紗、換紗一體化的想法。經過磨合,趙夢桃小組在全行業中率先將三個工種合并,每名組員都成了多面手,小組用工從2 8 人優化到1 8 人。
憑借這兩項創新成果,何菲獲得了紡織行業最高榮譽“中國紡織大工匠”稱號。她說:“勇于創新、甘于奉獻、精益求精,這是老組長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1 9 6 2 年,趙夢桃曾探索出“巡回清潔檢查操作法”,在陜西省紡織行業推廣。
何菲的手機里,收藏著一張照片——右手食指布滿血痕、淤青發紫。那是在2 0 1 6 年,趙夢桃小組承擔一項新產品的試紡任務。由于紡線韌性極強,手指極易被劃傷。“常常是舊傷口還沒好,又添新傷,只有指尖一點點肉是好的。”她說。
年輕的組員們沒想過放棄。“如果退縮了,還算什么先進?”憋著這口氣,姑娘們攻克了一道道難關,最終出色完成了試紡任務。
“未來我們會更加努力”
每年清明節,趙夢桃小組的全體組員會為老組長掃墓。“每到這時,我仿佛能走進老組長的內心世界。”何菲說,老組長將工作融入生命,主動搶困難、送方便,用短暫的一生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
2 0 1 7 年初,何菲因工作調整離開了趙夢桃小組,可以不再上夜班,也有了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同年4 月,領導找到何菲:“現在組里年輕人多,需要有經驗的師傅帶,你回來當組長吧!”沒有遲疑,何菲當場表態:“我是黨員。組織讓我干,那我就干!”
自豪、光榮,但更多的是壓力。“趙夢桃小組是標桿,我擔心自己能力不夠。”忐忑中,何菲再次走進廠里的趙夢桃展廳。“當年那么艱苦,老組長都能干好,我也一定可以。”何菲下定決心,向前輩們學習,把小組建設好。
精神在傳承。堅持每周第二個夜班后集體練兵,嚴格執行斷頭接不齊不交班、粗紗換不完不交班等“六不交”組規,落實職工產假期間必訪、生病住院必訪等“五必訪”的人文關懷舉措……上任后,何菲和姐妹們一道,持續讓趙夢桃小組成為工作標桿、溫暖之家。
工作有創新。值車、落紗、換紗三位一體,“寶塔式分段換粗紗”工作法等新技藝不斷優化,讓趙夢桃小組在咸陽紡織集團長期保持著產量、質量、操作技術三個第一。這個平均年齡僅3 3 歲的團隊,近年來先后獲評全國紡織工業先進集體、三秦楷模、中國質量獎提名獎等榮譽。
與小組共同成長的何菲,于2 0 1 8 年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并在2 0 2 0年被評為全國勞模。榮譽紛至沓來,何菲初心不改。她說,只要努力奮斗,在平凡的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2 0 2 1 年4 月2 7 日,趙夢桃小組命名5 8 周年當天。平時極少發朋友圈的何菲更新了一張圖片:全體組員在老組長的照片前合影,神情莊重。
“未來我們會更加努力”。一句樸素的配文,收獲上百個點贊。 (陳晨 張思潔)
責任編輯:胡睿琳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