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銀為患者診治。(資料圖)
12月11日清晨,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代謝科,施秉銀像往常一樣早早來到門診室坐診。候診區座無虛席,慕名前來的患者緊盯著叫號大屏幕,焦急等待著。
“別擔心,目前你這種情況不需要做穿刺,一年后復查即可。”注意到患者緊張的神情,施秉銀一邊仔細查看報告單,一邊輕聲安撫。聽到這句話,患者仿佛吃了定心丸,緊鎖的眉頭頓時舒展開來,長長舒了一口氣。
全國先進工作者、今年65歲的施秉銀教授,是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作為我國內分泌學科領域的權威專家,退休返聘后的施秉銀如今仍在發光發熱,為無數患者拂去陰霾、撐起一片藍天。
從醫41載,一心撲在臨床上
施秉銀與醫學結緣,始于年少時期。“小時候,看到在省人民醫院當醫生的伯父每次回鄉,都會被大家圍著,爭相咨詢醫療問題。三言兩語間,一個個難題就迎刃而解,感覺很神奇。”耳濡目染中,一顆醫學的種子在年幼的施秉銀心中悄悄萌芽。
高中時,施秉銀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紅醫班”。老師深厚的專業功底和生動的講解方式,使他對醫學產生了愈加濃厚的興趣。年少懵懂時期,很多人還對未來充滿迷惘,施秉銀卻早已堅定了從醫的決心。當醫生,是他的第一選擇,也是唯一選擇。“當時高考后填報志愿,我填的所有學校和專業都跟醫學相關。”施秉銀回憶道。后來,他以優異成績被原北京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錄取。
1983年畢業后,施秉銀放棄了留京工作的機會,毅然回到他牽掛的大西北,扎根西安,一干就是41年。多年來,他始終堅守在臨床一線,即便擔任院長期間,行政事務繁忙,他也會每周雷打不動出現在專家門診,給患者帶去康復的曙光。
“把臨床問題一個個解決好,為病人提供最優、最完美的治療方案,是我每天都在琢磨的事。”多年臨床經驗,他練就了一雙具有敏銳洞察力的“火眼金睛”。
曾經有一名年輕患者體檢時發現肺部有結節,之后被診斷為癌癥轉移,但原發病灶始終沒有找到,跑遍多家醫院依然沒有結果。幾乎絕望之際,他尋求施秉銀幫助。經過仔細檢查,施秉銀發現患者甲狀腺上有很小的結節,穿刺后診斷為甲狀腺乳頭狀癌。明確病因后,很快便制定出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在施秉銀的臨床實踐中,像這樣的例子有很多。許多輾轉各地求醫無果的甲狀腺疾病患者,在他精準診斷下撥開迷霧、重獲健康。
粉絲近20萬,線上診療佑健康
醫術精湛的施秉銀,線下往往是“一號難求”,預約平臺放號也一搶而空。為擴大“診治半徑”,給更多患者提供便利,從2006年開始,施秉銀利用線上社交平臺,在休息時間為廣大患者免費開展線上問診。
“暫時不用調整藥量,過2個月復查”“建議藥量改為隔天四分之一,5個月后復查”“優甲樂增加到一片”……11月21日23時53分,施秉銀的微博動態依然活躍,他連續轉發了近十條咨詢消息,還為患者一一解答關于用藥和檢查指標的疑問。主頁數據顯示,他的微博賬號已經發布了1.7萬條動態,且大部分都是給患者的回復。
微博粉絲近16萬、抖音粉絲2.6萬,還有微信、QQ等社交平臺添加的患者朋友,擁有全網近20萬粉絲的施秉銀,每天都會收到蜂擁而至的海量咨詢信息。在繁忙工作之余,他將碎片化時間充分利用起來,耐心為患者義務提供專業指導建議。
“對于患者來說,健康是他們的頭等大事。對于我來說,多回復幾條信息,就能緩解他們的焦慮。”時時處處為患者著想,對這一習慣,施秉銀已經堅持了18年。因日常工作事務繁多,很多回復都只能在深夜進行。
“有許多外地病人,來一趟很不容易,一些簡單的診療可以通過網絡實現。還有一些在門診看過病的患者,也可以在網上實現復診。”十幾年的摸索中,打造互聯網醫院平臺的想法在施秉銀腦海中逐漸明晰。
在他的主導和推動下,2018年,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互聯網醫院正式上線;颊邟焯、問診、看報告、開藥等,都可以通過手機APP完成。自平臺上線以來,患者端累計用戶超過1500萬,單日活躍人數超過30萬,實現了“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足不出戶就能看病。
精“醫”求精,科研探索志不渝
施秉銀不僅是一名德術并舉的醫生,還是頗有建樹的醫學研究者。在他看來,臨床科研是攻克疑難雜癥、解決醫學難題的關鍵。多年來,他在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病發病機制、甲狀腺穿刺活檢及細胞病理檢查、糖尿病胰島素代謝動力學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多項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
“施秉銀教授團隊在代謝綜合征領域研究取得新進展!”9月27日,西安交大第一附屬醫院微信公眾號發布了施秉銀教授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我們以飲食干預為突破口,在2020年率先開展了國際首個低碳飲食、8小時限時進食,以及二者聯合干預代謝綜合征的臨床試驗。”施秉銀介紹道。這一成果在國際頂尖雜志《Cell Reports Medicine》發表后,在國際上引起了較大反響,成為該期刊最受歡迎的文章之一,并榮獲“細胞出版社2022中國年度論文”獎。
“事事難成事事成,關關難過關關過。”這是施秉銀常跟學生們說的一句話,他也經常以此自勉。面對科研工作中的重重困難和瓶頸問題,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在國內報道第一個甲狀腺激素抵抗家系,在國內首次成功制備甲亢的老鼠模型,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制備甲亢的恒河猴模型……在他的帶領下,團隊開創了多個“首次”“第一”,在精“醫”求精的科研路上闊步向前。
臨床、教學、科研、講座……采訪過程中,幾乎每隔幾分鐘就會有電話響起,交談間,未來一周的行程已安排得滿滿當當。“幾十年都是這么過來的,前些年更忙呢!”當記者問他:“累嗎?”他微笑著擺了擺手,神情中看不到一絲疲態。
熱愛可抵萬難。“每每看到患者經我治療后痊愈,醫學難題在我們團隊的探索中被不斷攻克,就發自內心感到快樂。”這種積極的正反饋,仍激勵著他不斷前行。(本報全媒體記者 寧黛艷)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